菜 单

新闻动态

远翼Insights | 具备长期投资潜力的蓝海赛道——医疗手术机器人

2021-12-16




远翼Insights


2020年9月,微创医疗(0853.HK)旗下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2252.HK,以下简称“微创机器人”)完成15亿元融资,引入了包括高瓴资本、CPE(中信产业基金)、远翼投资、易方达资本、贝霖资本在内的多家知名战略投资者,远翼投资作为战略投资者之一参与该轮融资,远翼投资也将协同发起人远东宏信集团的医疗资源帮助微创医疗机器人持续发展。


自2020年远翼被投企业沛嘉医疗打响医疗器械赴港上市热潮后,联交所18A发行市场持续了近1年的火爆场面。但从2021年7月起,由于宏观环境、市场环境、监管变化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市场环境骤变,医疗健康企业赴港上市频频遇冷,多个企业甚至出现了较大程度的破发,这也对微创机器人的赴港上市路造成了较大的不确定性。


2021年11月2日,微创机器人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



微创机器人在上市后,股价持续走高,截止至2021年11月15日收盘,报68.2港元/股,较发行价累计涨幅已超50%,市值也超过了600亿港元,是近半年来为数不多的上市后持续保持强力上涨的新股。在如此的市场环境下,微创机器人的上市后表现也着实给众多待发行的医疗企业带来了信心。




市场普遍认为,微创机器人的上涨得益于其“全球稀缺标的”的特性,的确,微创机器人是全球范围内少有的医疗手术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大平台。


但我们认为,“稀缺”这一属性终究会随着行业的高速发展被稀释。


那么?


远翼投资微创机器人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远翼在投资微创机器人时发现了公司的哪些成功关键因素?


究竟什么样的企业可以成为医疗手术机器人巨头?


我们先来带大家回顾医疗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历史,看看已经收获成功的巨头一路走来靠的是什么?



     
手术机器人的诞生 — 25年前的黑科技

提到医疗手术机器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12年大火的一部科幻电影「普罗米修斯」中,给女主角伊丽莎白做手术的AI手术机器人,整台手术在全程没有任何人类医师的参与下,仅靠一台智能度极高的机器就能快速完成。


10年后的今天,电影中的场景正一步步逼近现实。在真实世界中,以「达芬奇」腔镜手术机器人为首的各种手术机器人,已经逐渐成为了医生临床治疗的实力助手,虽然还没法做到完全的智能手术,但已经能显著看到一系列优势,如提高医生手术精准度、降低医生疲劳度和辐射量、缩小手术创面、缩短术后康复期、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等。

(信息来源:微创医疗机器人招股书)


从第一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问世至今已经超过25年,我们今天就先从他的诞生说起。

Frederic Moll博士1952年出生于美国一个医学世家,父母都是儿科医生,母亲甚至是耶鲁医学院的第一位女性毕业生,在这样的幼年成长环境下,从小Moll就有着医学梦。但不幸的是,在他14岁那年,Moll的母亲意外去世,不久后父亲也因为心脏病去世,不过继承了父母优良基因的Moll在学业方面展现了极大的天赋,获得UC Berkeley经济学学士学位之后,前往了华盛顿大学攻读医学博士。

上世纪80年代,一次机缘凑巧,Moll在西雅图一家医院实习时接触到了当时还未全面普及的腹腔镜微创手术,他认为这就是未来外科手术的发展方向,当即就决定离开临床,从西雅图来到硅谷,创办了微创手术器械公司,同时也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的管理学硕士学位。1992年Moll的公司被巨头收购,Moll博士在收获了第一桶金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微创外科未来新的发展方向。 


(手术机器人之父:Frederic Moll博士)




巧合的是,1990年,斯坦福大学联合美国军方正在进行远程手术机器人的早期研发试验,目的是让前线受伤的士兵能够快速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而医生只需要在安全区域即可远程完成手术。这一系列研发项目得到了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Richard Satava博士的支持,为这些项目提供了早期的研发资金。


(图:传统的美军战地前线手术) 



军方远程手术机器人的概念引起了Moll博士的注意,虽然他不认为远程手术很快能够有广泛商业化的落地,但他从中获得灵感,嗅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1994年启动创业,成立了如今闻名世界的「直观外科公司(Intuitive Surgical)」,同年收购了斯坦福大学的一系列研究专利。1996年,Moll博士已经召集了一支可谓当时全美甚至全球顶级的机器人工程师团队,其中就包括MIT的Kenneth Salisbury教授团队、IBM的Russell Taylor教授团队。


后来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2000年第一款「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获批FDA,同年6月登陆纳斯达克,在过去的21年间,「直观外科」股价上涨170倍,年化收益率达到了惊人的28%,并在2021年正式加入千亿美金俱乐部。 

达芬奇称霸行业25年,靠的是什么?


 
第一,产品的持续创新

从2000年第一代「达芬奇」系统到现在的「达芬奇」Xi系统,光从下面这两张图片的外观对比我们也不难发现「达芬奇」的产品力在这20年间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图:早期的达芬奇手术系统宣传图)

(图:最新系列的直观外科达芬奇手术系统)


 
「达芬奇」真正的持续创新不仅仅浮于表面的黑科技外观,更多的是在于提升临床使用的顺畅度:

2003年,在第一代机型三臂设计的基础上提供了第四臂升级选项;
2006年,推出第二代机型「达芬奇」S,加入了快速设置与手术器械更换功能;
2007年,新增3D高清视觉升级,增强可视化,视野范围提升20%;
2009年,推出第三代机型「达芬奇」Si,增强视觉性能至1080P全高清,Ui改进,提升了人体工学设计提升医生舒适度,增加双医生控制台选项,以供复杂协作手术;
2010年,推出「达芬奇」学习模拟器,利用VR技术进行医生培训;
2011年,推出荧光成像机械臂产品;
2014年,推出第四代机型「达芬奇」Xi,全新臂架设计,提供更小的机械臂和更大的运动范围,提高手术灵活性和可视化体验;
2018年,推出单孔版本「达芬奇」Xi SP;
2019年,增强内窥镜的清晰度和色彩准确度。

产品的不断迭代创新也让「达芬奇」在医生群体中得以长期保持极佳的口碑,成为了手术机器人的代名词,也在不断引领着整个行业的发展。
 
第二,适应症的不断拓展

现在,「达芬奇」机器人已经被广泛用在了普外科、泌尿外科、妇科、心胸外科、五官科等等科室,但其实最早,「达芬奇」主攻的科室是泌尿外科。
 (数据来源:西南证券研报)

早年,由于泌尿外科手术的区域很小,精度要求高,不论是传统的开放手术还是微创手术,医生需要在狭小空间中切割、缝合、打结,很难保证对患者正常器官的保护,传统前列腺切除的开放手术的失血量通常在500-2000ml,手术难度大也导致了泌尿外科主刀医生的学习曲线很长、培养难度很高。

「直观外科」看准了这一痛点,将泌尿外科作为机器人手术的切入点,从2000年获批FDA一直到2008年,泌尿外科占据了95%以上的手术量,而在2009拓展到妇科后,机器人手术妇科手术量逐渐超过了泌尿外科,经过10年的不断渗透,现今「达芬奇」在北美手术量占比最高的已经是普外科手术。

适应症的不断拓展,普外科手术量占比的不断提高,给了市场极大的想象空间。
 
第三,探索出设备+耗材的完美商业模式

要能得到二级市场的青睐,光靠黑科技风满满的产品讲故事肯定是不可持续的,而「达芬奇」开创了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完美商业模式,那就是设备+耗材的组合销售模式。
「达芬奇」机器人系统本就价格不菲,手术台+控制台+成像系统的组合系统产品出厂价近年来都在150万美元/台(中国进口价格超过300万美元/台),而一台系统一年可以做500-1,000台手术,机械臂耗材每使用10次就需要强制进行更换,单个机械臂价格在1,000-3,000美元(中国进口价格1.4万美元/个),单台手术需要用2-4个机械臂,粗略算来一台系统每年可以创造的耗材收入就超过40万美元。


(数据来源:直观外科年报)



2020年直观外科的收入中耗材占比已经达到了56%,随着设备保有量越来越大,直观外科的利润率也在过去十几年有了显著的提高。

商业模式的成熟带来的持续造血能力,也给市场带来了极大的信心。

(数据来源:直观外科年报)


 


为什么说手术机器人的国产机会来了?



第一,中国需求端体量巨大,机器人手术的渗透率和科室分布成熟度相比美国还有极大提升空间

<sectio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box-sizing: border-box; color: rgb(51, 51